火狐官网主营产品

挖掘机快速连接器,挖掘机快换接头

中文 中文

服务热线

18615957588

火狐官网

阳谷非遗——张春梅:寿张黄河夯号传承人

来源:火狐官网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2-19 08:17:19

寿张镇位于阳谷县城南15公里,原寿张县所在地。翻《阳谷县志》,寿张原名寿良,西汉时期为纪念汉相张

服务热线: 18615957588

  寿张镇位于阳谷县城南15公里,原寿张县所在地。翻《阳谷县志》,寿张原名寿良,西汉时期为纪念汉相张良,且境内有寿邑和良山(今梁山)而得名,东汉时期因避光武帝叔父刘良名讳,仍为思慕怀念张良之意,改寿良为寿张。据《阳谷县大事记》记载,“明洪武三年(公元1370年),撤消寿张县,所属村镇分别划归阳谷县、宿城县”;“洪武十三年(公元1380年)复置寿张县,移县治于王陵店(即今寿张镇)”。

  黄河东西延绵中国北部5464公里,寿张就是黄河下游山东西首的一个古老县邑。黄河到了山东平原地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“悬河”,在阳谷地段黄河河底高出地面10米,因此黄河以“善淤、善决、善徙”而著称,历史上向有“三年两决口,百年一改道”之说,从先秦到解放前约3000年时间,黄河决口泛滥达1953次,重要改道有26次,其中途经阳谷县(也指寿张)就有6次。

  张春梅自述:黄河夯号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,也是真实的劳动写照,由于工作的特殊性,我有幸接触到黄河夯号,并与它有了不解之缘。任职以来,在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和寿张镇党委、政府的格外的重视下,兢兢业业,努力做好本职工作,特别是在非遗挖掘传承工作中,我挖掘整理的黄河夯号在2008年4月,参加山东省“谁不说俺家乡好”地方文艺汇演中,获得最具特色奖和优秀节目奖。因为成绩突出,2008年,被评为聊城市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,2011年3月,荣获山东省优秀文化人才,同时也年年被评为阳谷县文化工作先进工作者,阳谷县优秀文化人才,阳谷县精神文明建设标兵,以及“巾帼建功”先进个人。由于许祥聚等几位老人年事已高,原来的徒弟已经所剩无几,当务之急是把夯号传承下去,经过多番做工作,村里也没人学,老人对我说:春梅,原来的徒弟就剩你和张扬、鲁华了,你再找几个人学吧,别把号子迷失了,我们这么大年纪了,不知活多少年里。因此,经过给镇领导请示,我在镇上抽调了18名机关干部,在文化馆进行了为期半月的集中传承培训。参加了2019年聊城市非遗春晚、阳谷县春晚,得到社会各界好评。希望这一珍贵的劳动瑰宝能得以继续传承,我将好好守护它,传承它。

  中国人民修筑堤坝治理黄河的历史可以追朔到秦代,秦汉时期,黄河更是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,秦统一六国后,决定“南修金堤挡黄水,北修长城拦番兵”,从而有了“秦始皇跑马修金堤”的故事,取名“金堤”寓有坚固之意,人们为了纪念秦始皇修金堤之事,又称其为始皇堤,东汉明帝永平二年(69年)遣王景、王吴率众十万治理决口,修筑黄河堤防,故亦称王景堤。黄水泛滥一次,沿黄两岸人民就重新修筑一次。而且,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,党中央发出号召 “要把黄河事情办好。”于是在此后三十年中,动用沿黄民工数百万修筑金堤。

  劳动人民在抵御黄水侵害而修筑堤坝或建屋打地基过程中,为了共同协作,统一步调,缓解疲劳,提高士气,即兴喊唱的一种娱乐形式被称之为《夯号》,这种喊唱调子形式自由,喊唱腔调以及喊唱唱词皆口口相传等特点。《黄河夯号》具有沿黄民间的普遍性, “南修金堤挡黄水,北修长城拦番兵”——秦始皇走马修金堤的传说就流传在这种夯号的唱词里,也就是说,这些流传在修堤老人口中的号子,有很大的可能性是从秦朝流传至今的。

  50-60年代,为了更好的提高民工在筑堤时的积极性,各班组都成立了打夯队,参加打夯比赛,喊《黄河夯号》也是其中比赛的一项内容,获得一等奖的那盘夯就是头等硪夯,同时给获头等夯的班组配戴小红旗,组员每天得的工分也比其他班组的高。阳谷寿张打夯队在每次比赛中都能获得一等奖。想象当时的金堤上,打夯声、喊号声不绝于耳,在高强度的劳动中,人们干的热火朝天。

  因为寿张打夯队不只夯打的好,《夯号》喊的更好,于是《阳谷寿张黄河夯号》成立那时所有夯号的代表,它喊唱的内容有民间传说、历史人物故事、传统戏曲,有的是即兴发挥编唱。喊唱的调子有民间小调、小咳呀、小莲花落、大雁窝、大锯缸、咳呀咳、打杈头等,节奏有快有慢,有唱有和,声音高低和唱词长短皆不固定,可就是这些和着滔滔黄水、浑浑厚厚、响彻云天的吼出来的,无任何乐器伴奏的号子,却蕴含着巨大的感染力。这也是沿黄一带,寿张黄河夯号在山东、河南、山西、陕西一带广为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。随着科学的持续不断的发展,机械化普遍的应用,那些曾经回响在黄河金堤上的号子渐渐销声匿迹,一些会喊唱寿张黄河夯号的人大都在70岁以上高龄,如不及时挖掘、挽救,包括《阳谷寿张黄河夯号》在内的这些号子将面临失传的危险。

  《黄河夯号》是人与自然和劳动相结合又相碰撞而产生的最早的精神和艺术之花,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具有永恒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、实际功用和艺术表现功用,从中,可以体察和领略到黄河流域独特的风俗民情,它既是中华民族的骄傲,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,对其进行保护需要多方参与和积极的努力。保护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,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,专家学者科学严谨的参与,而真正的保护基础则来自民间的自觉。只有三者的合力,才能促进其在民众生活中顺利的传递和承接。

  为了利于《黄河夯号》的保护,寿张镇党委、政府联合县文化馆对黄河夯号进行了挖掘,经过苦苦寻觅,终于发现在阳谷县寿张镇东门村还有许祥聚、许祥才等几位老人会唱一些黄河夯号,与这些老人说明来意,许祥聚等这些老人说:如今的生活慢慢的变好,他们并不怀念曾经打夯的那段辛苦日子,但他们怀念的是曾经飘在黄河上的声音,他们想把这个声音留下来、传下去,于是,组建了由平均岁数70多岁的9位老人组成的《阳谷寿张黄河夯号》传承表演队。通过对夯号的收集和整理,重新编排了《阳谷寿张黄河夯号》。

  2008年,古稀老人登上了“谁不说俺家乡好”山东地方文艺电视大赛舞台,初赛获得最具特色奖,复赛获得优秀节目奖。整个节目中是老人们充满韵味、富有节奏感、生活气息浓郁的清唱,除了老人们手中的石夯,口中的夯号,没有一点乐器伴奏,只有老人们简单的唱词,却有一股自然的吸引力,把人带进当年黄河边上热火朝天的防洪队伍中,更是让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。2009年,《阳谷寿张黄河夯号》入选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  随着时间的推移,老一辈传承人都已经八十岁以上高龄,为实现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, 2018年,阳谷县寿张镇党委、政府再次联合阳谷县文化馆对《阳谷寿张黄河夯号》进行了重新编排和创新,在镇机关和社会各界抽调精干人员组建了以张扬、吴凯、张春梅、闫英华等25名人员为主的新一代传承表演队,通过紧张排练,先后应邀参加了各种展演活动。

  2018年6月,参加了聊城市2018年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展示展演暨聊城市首届文创节开幕式;

  2018年8月,参加了聊城市“讴歌新时代•文明社区行”消夏文化惠民演出 “千年古城厚德阳谷”阳谷专场;

  2018年9月,参加了聊城市 “讴歌新时代•文明社区行”消夏文化惠民演出 “阿胶名城生态强县”东阿专场;

  2019年1月,参加了2019全国乡村春晚“百县万村”区域联动暨浙江省戏曲进乡村·侨乡中国年演出;

  新一代《阳谷寿张黄河夯号》传承表演队所到之处,每一场的精彩演出,不仅使广大群众领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,更让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在更多的年轻人心中扎下了根。保留和传承好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,更感任重而道远。

  第一代传承人:许祥聚 许祥才 许祥华 许祥伦 许昌河 许祥月 许祥柱 许祥英 丁兆连

  第二代传承人:张春梅 张 杨 吴 凯 苑鲁华 崔守华 李进民 满慎泉 杨茂珍 李福成 叶茂新 武芝国 程炜刚 王子关 刘振军 闫英华 李 平 罗红艳 潘兵兵 马艳红 郭丽华 李 冬 常琳琳 李 敏 张艳红 孟凤霞